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实用文 > 说课稿

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

时间:2025-08-15 21:28:43
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

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
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,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。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1

一、 说教材

这篇课文讲述“我”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,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。本课叙述详略得当,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,而是围绕课文重点,将笔墨放在选木雕、放弃买木雕、送木雕等内容上。课文还准确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。

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:

1.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;

2.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;

3.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,并学会恰当地运用。

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,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,其课时目标分别为:

第一课时

1、会认11个字,写14个生字。并积累词语。

2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3、学习第1-4自然段,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,并能有感情地朗读。

第二课

1、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,并学会恰当地运用。

2、学习5-15自然段,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,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。

3、了解课文背景,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。

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。本文篇幅较长,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,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,抓课文重要句段,“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,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。”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,也是教学的难点。

二、说教法

“教有多法,但无定法,贵在得法”。因此,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,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,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,让学生去认知、去朗读,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,积累语言,拓宽视野。具体的教学方法为:

1、朗读体会法。扣住关键句,指导学生反复诵读,在诵读中积极思考,以读促思,以读促情,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。

2、阅读拓展法。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,在阅读文本的同时,补充课外资料,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,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,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。

3、情境写话法。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,创设情境进行写话,使“其言皆若出吾口,其意皆若出吾心”,强化表达能力。

三、说学法

以“遗憾”为中心点,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、神情为线索,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,在自读、自悟、交流反馈中,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,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。通过写话,拓展思维,加强语言训练,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。

四、说教学过程

(一)复习导入,积累词语。

1、出示文中的四字词,指名读,齐读。

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(大瀑布)

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(木 雕)

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(人 物)

2、运用词语:

师: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,而是重新整理过的,你有什么发现?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,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。

生酝酿后交流。

通过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,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、语境,可以自由想象。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。而且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,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,又创造了语言。

二、自主质疑,提炼问题。

导入: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,吸引了众多游客,木雕更令“我”爱不释手,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,让我们走进少年的心灵品味这份感动。

1.请静思默想,或轻声读读,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,体会体会。(教师巡视,了解学情)

2.学生读后反馈。

3.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。

出示 “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。”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?

生质疑。: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?生: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?

(爱因斯坦说过:“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”设计“质疑问难”的环节,意在以学生为本,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,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。)

(三)紧扣问题,读书释疑。

两个问题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。我们先沿着第一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吧。

1、指导研读第一次对话

课件出示对话:“那少年走到我跟前,诚恳地说:‘夫人,您买一个吧!’‘啊,不,路太远,这个太重……’我有些语无伦次。‘您是中国人吧?’那少年望着我,猜测道。我点了点头。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。”

(1)自由读课文中“我”与少年的第一次对话部分5~9自然段,边读边用“~~~~”划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、神情的句子,反复读读,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?

(2)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,注意读出语气。

2、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2、13小节少年和作者的对话。

研读第二次对话

“‘这个小,可以带上飞机。’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……‘太好了!’我高兴地喊起来,掏出钱包就要付钱。少年连连摆手,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:‘不,不要钱。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。’……他笑了,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。”

(1)指导朗读:我”说的话都有提示语,你看,“高兴地喊”、“感动极了”,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;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?(自由读对话,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)

(2)分角色朗读: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,表达表达感情;谁想读读“我”的话,高兴高兴,感动感动!

(3)读着读着,你明白了吗,最后,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?

《小学语文课标》指出: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。因此,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,比如:自由读,合作读,分角色读等,让学生在读中自学,读中感悟,读中自得。

四、补充资料

1、小朋友们,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,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,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,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呢?想知道吗?

(课件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及相关图片,教师配以介绍。)

在上个世纪60年代,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。

①周总理曾三次赴非,访问非洲十国。

②中国派出了 ……此处隐藏24451个字……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,卖木雕的少年又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?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。

六、作业

摘录4字词语

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,有一个学生造句:“升旗时,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。”我没有及时点拨判断正误。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,所以在朗读时没有质的提高。俗化说: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,所以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,使之变得完美一些。

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14

一、说教材

《卖木雕的少年》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。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。“我”到非洲旅行时,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,又担心路途遥远,木雕沉重,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。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,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,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,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。景色壮观的瀑布,栩栩如生的木雕,晚风吹拂的夜晚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,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。

本课叙述详略得当,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,而是围绕课文重点,将笔墨放在选木雕、放弃买木雕、送木雕等内容上。其中选木雕和放弃买木雕为课文的3—9自然段;送木雕为课文的10—15自然段。14自然段的“我们是朋友”为文章的中心句,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。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,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。

为了突现印度少年的美好心灵,作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写。

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,我从“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”三维考虑,站在“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、学有所成、学有所获”的角度,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:

1、学会14个生字,积累四字成语

2、读好课文,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

3、感受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。

教学重点: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

教学难点:理解中心句,为什么说“我们是朋友”

二、说教学法

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,突出重点、突破难点,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,我打算从读入手,以求读中感知、理解课文,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像的能力;并结合学生质疑,教师梳理来组织自己的教学,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:

1、朗读体会法:通过抑扬顿挫、声情并茂的朗读,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,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。

2、形象感受法:语文是感性的语言。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,表演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,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3、质疑探究法: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,紧紧围绕“遗憾”和“朋友”,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研究问题,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,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。

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,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,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“读、思、议、划、找”,培养他们自主探究,乐于参与的能力。

三、说教程

带着这样的理念,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四大板块:

1、创设情境,导入课题

课前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,是学生初步获得跟课文有关的资料。导入时,教师再系统地出示相关的资料,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2、初读课文,学习词语

这个环节,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朗读实践,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,写了哪些人,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。

初读课文的时候,我们还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讲完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,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。

学习了词语,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,如“名不虚传、游人如织”等,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。

3、紧抓“遗憾”,体会情感

抓“遗憾”组织教学是我教学的中心环节。

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:我点了点头。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。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。

请学生认真的读这一自然段,读着读着,同学们,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?

学贵有疑,学生们肯定会提出:

少年为什么遗憾呢?“我”为什么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呢?……

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中,我们再好好来读读课文的3—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!边读边找答案,在自己的答案边写上自己的批注,以此培养孩子们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良好习惯。

我相信可爱的孩子们肯定会找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:“这些坐凳构思新奇,大象雕得栩栩如生。”文字毕竟是平面的,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?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,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。教师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,学生的注意力即刻被这些构思新奇的坐凳给吸引住了。

是呀,坐凳如此构思新奇,怪不得“我”会“爱不释手”。于是又一个疑问自然产生了:“既然爱不释手,就买了呀,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?”

学生再次读课文,先同桌互相演演课文的5—8自然段。再请两个孩子演,演好了之后,问问演“少年”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“遗憾”的神情。理解人物,不仅仅借助言行,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。

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遗憾下去了吗?有没有不再遗憾呢?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10—15自然段。

读吧,好好读再来好好演,在演一演中将学生再次带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,在演一演中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“少年”的美好心灵。

这里有一个词,我觉得我们值得非常注意,那就是“沉甸甸”。文中第10自然段说: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。啊!原来是一件木雕小象墩,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,却只有拳头这么大。

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个“沉甸甸”,是这样写的:我犹豫了:我即将回国,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,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?

让孩子们比较朗读这两部分。又有疑问了:大象墩沉甸甸还说得过去,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?不是只有拳头大小吗?探究得知,原来小象墩并不沉甸甸,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队我们中国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!

于是中心句顺势展示——课文的第14自然段:“我们是朋友!”我感动极了,连声说,“我们是朋友!”

文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,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。孩子们,怎样的人你称之为“朋友”?你的朋友有谁?为什么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远隔千里会是“朋友”呢?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。

最后再通读全文,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课文的完整记忆!

4、拓展延伸,积累词语

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。中国跟别国的友好往来不止文中一个故事,肯定还有很多很多,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,扩大学生的视野,熏陶他们的美好情操。

文中的四字成语,也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精髓之一。让学生认真地摘抄吧,积累下来为自己所用。

《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